事在人为 ——《自闭历程》、《肖申克的救赎》之我谈

信仰,自由和友谊,是《肖申克的救赎》的三大主线。

不能忘记,安迪在广播台冒着被处罚的危险在留声机里放进的那张碟片,《Le Nozze di Figaro》,为了自由的号角,像小鸟的歌唱,抬头向着电网之外的天空。看似没有意义,却代表着卓尔不凡的信仰。没有信仰的自由是脆弱的,就像Brooks,假释之后如厕都要向经理汇报否则就无法解决的禁锢。这歌声,是人人想要,却只属于强者的自由。在修屋顶的那场戏中,安迪不喝酒,却让每个工友都享受到了那种在外界,在自家房屋上劳动享受着属于自己成果的感觉。这是强者的自由,也是安迪所能为狱友做的不多的,分享自由感觉的友情。

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,无关爱情,只剩下纯粹的友谊。就像故事的结局,在太平洋小岛的沙滩上,Red和安迪相遇,面对着相似的坎坷,内敛而又心意契合,不用言语,却道出千千万万的悲哀,只有经历过才刻骨铭心的故事。

安迪曾在狱中劝诫Red,“记住,希望是好事——甚至也许是人间至善。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。”

当狱卒翻开那本《圣经》,目光停留在《出埃及记》的那一页,锤子黯然的停留,已经卷折,内陷的痕迹里,像是在诉说着犹太逃离埃及的过程,真实而令人唏嘘。也许会停留在原地,但是糟透了的环境让我逃离,因为所求不多,只是信仰和自由,驻留在平平凡凡的生活里。习惯了幻想,却总被冷冷的现实一棍子打醒。奇迹,仿佛只是停留在梦中,每一夜,静悄悄的,安迪在做他的梦,真实的,源自信念的梦。

坚持,出自于信仰。作为鸟儿,不能尽情歌唱才是最痛心的事,既然要放声歌唱,那么电影里看似不合理的种种也可以解释。信仰混合自由,才穿插着友谊,贯穿了整个故事的主线,缔造了奥斯卡传奇。

《自闭历程》也是讲这个故事的一类。然而,我想说的,并不是天宝,而是她的妈妈。虽然天宝的妈妈一开始对于squeeze machine不支持,但是后来当天宝的学校不接受她,天宝重新回到姨妈家做了一个新的squeeze machine装置时,天宝妈妈的表情和态度都变了。天宝妈妈之前的行为,比如在天宝小时候有着AS症的情况下,我不清楚算不算一种折磨,但是,天宝妈妈毕竟在天宝的人生轨迹中,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虽然毕业于名牌大学,但是不见得思想足够开放、灵活、放的下面子。我们看见天宝的努力,却常常忽视了天宝妈妈的改变。在我们的思维模式下,squeeze machine的确一开始很难理解,但是后来,毕业于哈佛的女强人还是支持了,就证明不单只是天宝,天宝妈妈也在努力地去理解自己的女儿。不同的思维模式下,这是需要时间和经历来彼此了解,认同的。 也许天宝妈妈不是大家心目中完美的妈妈,但是我还是觉得,对于天宝来说,有她是非常幸运的。自然,天宝的故事可歌可泣,但当我剥下那层罩着同情的壳子,窥探艰涩的内情,才明白,这不仅仅是一个坚持的故事,更是一个悲剧结尾的故事。

因为在当时,AS症在外界普遍认为是无药可救而自生自灭的,天宝妈妈一直在强调,不可能,我的女儿像平常小孩子一样,只是哪里出了问题。120分钟的影片结尾,我也没能看到结局,因为在天宝的演讲上,她还是承认自己并没有移除AS症,而仅仅是改变了她自己,固然,这样的成就令人唏嘘惊叹,尤其是普通人以貌取人以文聘取人的时候。我记得在《逆光飞翔》中,主人公很喜欢弹钢琴,就因为一个落榜的小孩子说,他得奖只因为他看不见。的确,我认为,在当代价值体系的基础上,看不见与钢琴得奖尤其是主人公的努力比,后者更为重要,但是在《自闭历程》中,就大不一样了,如果还有那样一个小孩,那么,这部电影就会脱下羊皮,露出真正的内涵了。

作者不才,翻阅文献,发现国内凡是悲剧的人物形象有这么几类,英雄,美女,才子。但凡有奇异之处,要么消失在茫茫人海,闻名于小圈子里,要么超出自身能力,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,比如苏轼,比如王安石,比如项羽,不一而足,但正是贬官与豪情造就了苏子的文学地位,英雄末路的戏剧奠定了项羽后世的流传,矛盾,始终穿插在人们周围。

这两部电影的主人公都是类似英雄的形象,前者像越王勾践,孔子并不讽刺他,太史公也为他立传;后者类似。不同的是结局,《肖申克的救赎》是开放的,类似于陶渊明的田间生活,面朝大海,春暖花开;《自闭历程》并没有结尾,因为整个故事并不符合人类价值体系的建构,起码在国内的评判条件下,并且,相似的有《阿甘正传》,我很欣赏,因为结局很生活化,没有矫揉造作,珍妮死了,阿甘送自己的孩子上学。但是相比之下,《自闭历程》就很有矫揉造作的嫌疑,也许历史上真有其事,但是比较《舌尖上的中国2》与《舌尖上的中国》就可以发现,情感,不需要你提,赤裸裸的揭露,人们自然会知道。

事在人为。不论是阿甘,肖申克还是天宝都在和命运坚强的斗争,这也是其核心所在,不能忽视。

2014年5月20日于武汉